1950年,朝鲜半岛的战火愈演愈烈,局势岌岌可危。面对美军的强大压力和逐步恶化的战况,党中央作出了艰难的决策——出兵朝鲜,参与抗美援朝,为国家保家卫国。毛主席亲自主持了这一历史性的决策。
随着1951年6月五次战役的结束,朝鲜战场的局势相对平稳,但“联合国军”依然在背后策划着新的战争行动,表面上则以和谈为掩护,实则为战争争取时间。这一阶段,志愿军的任务是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重点进行阵地战,确保既能保卫胜利的果实,又能在适当时机扩大战果。
然而,随着志愿军在朝鲜的驻扎时间不断延长,特别是一些最晚进入的部队也已驻扎超过一年,部队的体力和士气逐渐受到了严峻考验。为了调整战力并让前线士兵休整,军委提出了一项轮换计划,旨在通过轮换新部队进驻朝鲜,帮助前线部队得到休整,同时让新部队积累实战经验,增强整体作战能力。
展开剩余78%1952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时召开了会议,详细讨论了部队轮换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中央决定将部分国内部队轮换到朝鲜,以缓解前线部队的压力。26军被调回山东休整,并且计划逐步派遣经过改装的部队替换老旧部队,确保志愿军保持最佳战斗状态。
随后,毛主席批准了这一计划,并决定进一步进行部队的调整。到了10月,中央决定将驻广东和广西的第44军和第45军进行合编,以加强前线的作战力量。新合编的军队不仅要继承前线作战的责任,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部队番号。
44军和45军分别有着辉煌的战斗历史,在战功上各有千秋,然而在合编后,究竟保留哪个部队的番号成了两方争执的焦点。44军主张保留他们的番号,强调自己在东北战役中的巨大贡献,如四平、彰武、锦州等战役中都立下赫赫战功。相对而言,45军则凭借在锦州、天津、衡宝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也理所当然地要求保留自己的番号。
这种争执引发了双方激烈的讨论,而每一方都认为自己应当优先保留番号。由于这类历史战功难以量化,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将争议上报至上级。
军委接到汇报后,周恩来总理迅速介入处理,召集了44军军长方强和45军军长丁盛前来面谈。在双方陈述完各自的理由后,周恩来总理笑着说道:“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44军和45军都是英雄的部队,不如这样,两支部队的番号都保留。”
这一提议令方强和丁盛大吃一惊,两人愣了好久,难以置信地问:“都可以保留?”周总理的提议显然打破了他们的预期。
随后,周总理解释道:“我们可以将两军的番号结合起来,选一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番号,这样既能保留你们各自的历史荣誉,又能满足合编的需要。”听完这一巧妙的解决方案,丁盛不禁感叹:“我们的总理,真是聪明绝顶!”
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为新成立的第54军,番号得以保留,且由丁盛担任新军的军长,方强则被调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新军组成后,迅速投入到朝鲜战场,执行轮换任务。
1953年1月,丁盛带领第54军进入朝鲜,接替其他部队,开始第二期的轮换任务。在这期间,第54军的第130师担任朝鲜西海岸铁山半岛地区的防御任务,其余部队则参与平壤的反空降作战任务。
在金城战役中,丁盛指挥的第54军与其他部队并肩作战,成功歼灭了5.3万余名“联合国军”士兵,为朝鲜战争的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第54军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战后的重建工作。
1955年,丁盛因战功被授予少将军衔,并在1958年领导第54军从朝鲜撤回祖国。1962年,在西线对印自卫还击作战中,丁盛指挥的第130师取得了著名的“瓦弄大捷”,以少胜多,歼灭了印度陆军的精锐部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此后,第54军在多次重要战役中表现突出,丁盛也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值得铭记的将领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利好优配-股票十倍杠杆平台-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炒股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